计量管理系统:浅析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一)
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1 质量检验的起源和目的
质量检验起源于Taylor.F.W “科学管理”的理论,随着企业内部z业分工,将产品的检查从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序——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人员根据产品的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进行筛选,以防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质量检验方法基本上是全数检验,工作量大、时间长、费用高,具有很强的事后性,造成的原材料、人工及费用成本方面的损失已无法挽回。它虽可以避免不合格品出厂给用户造成损失,但对于如何预防不合格品发生,却无能为力。
1.2 统计质量管理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Shewhart.W.A领导的过程控制研究组和Dodge.H.F领导的产品控制研究组,经过研究,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和监测过程的工具——控制图。Shewhart在1924年5月提出了d一张控制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1929年,Dodge.H.F和Roming.H.G则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对不能全数检验(例如破坏性检查)和不宜采用全数检查的产品进行统计抽样的问题。1931年,Shewhart又将英国统计学家费舍提出的小样本统计学应用于提高制造工序的工序质量,并总结出质量过程控制的理论,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名著——《工业生产过程质量的经济控制》。控制图、抽样检验、小样本统计学奠定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标志着统计质量管理时代的开始,统计质量管理把以前质量管理中的“事后把关”变成事先控制、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并开创了把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新局面。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946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质量管理学会”。
统计质量管理着重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阶段,成为生产工程控制的强有力工具,为企业减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产费用。但统计质量管理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管理功能的发挥,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数理统计方法本身“深奥难懂”,致使人们误以为“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限制了它的发展。
来源:http://www.zyqhkj.com/news1019966.html 发布时间:2024-05-18 03:00:00